同侪学习与语文学科能力发展的实践思考
作者: 上海市民办进华中学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8年10月26日

同侪学习与语文学科能力发展的实践思考

——《同侪学习语文教研会》顺利召开

2018年10月25日下午13:30,《同侪学习语文教研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会议室顺利举行。

此次参于会议的主要人员有:

陈国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校长

聂剑平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同侪学习的项目负责人

殷寄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豪上海市江宁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刘强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王伟娟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教育专家就“同侪学习”的内涵及其具体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探讨。

语文——进华中学最为关注的学科

首先由东道主进华中学校长陈国强致辞,他回忆起他曾在华师大二附中时的点点滴滴,从那时就与语文学科结下不解之缘,而后从一而终,不仅在语文教学探究之路上愈行愈远,更化为实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备优秀语文素养的进华学生。


1.曾经华师大二附中被冠予全国重点时,首先重视的就是语文学科,首先撰写的就是语文教材。这是我亲力亲为的,而现在这种观念也同样带到了进华中学。

2.我对语文教研组的要求,不外乎六个关键字,“高分”、“特色”、“改革”。

3.进华中学的学生“高分”一定是高分高能,这是坚定不移的方向和要求,为此我们在基础教育上倾注了极大地心血,也投入了极大精力。

4.“特色”方面有三件事,第一,我们抓住了朗读与演讲,有幸被上海诗歌朗诵会设为基地,所以一批知名的主持人、播音员、表演艺术家等成为进华中学常客,能够亲临我校指导,为此我们还曾举办过三次高规格、高水平的诗歌朗诵会;第二,我们举办了九届上海市中学生“进华杯金口才邀请赛”、“进华杯金口才夏令营”以及“金口才”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重视国学经典,这是进华中学融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为一体的重大事件,不仅是学生,还针对老师编写了关于“师德教育五十例”国学经典的课,受到上海市市政培训中心的高度重视。

5.“改革”已然成我们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极其关键的问题,对此我们既清晰,又茫然。清晰的是,考试分数、考试形式、评价方式等这些浮在表面的改革现象;而茫然的是,隐含于深层次的,改革的目标、方向及要求。

“同侪学习”的价值与实践

随后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同侪学习的项目负责人聂剑平老师进行发言,他表达了“同侪”一词的内涵,以及“同侪学习”的课堂实践意义。


1. 回顾上海的教育,从90年代开始第一期课改,当时提出三个“一切”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能看出上海跟其他地区在教育方面的理念有所不同,没有太关注升学率的问题,而是追求培养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成长为健康健全的人。二期课改提出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2. 基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我们更关注技法型的答题,那么实际还是要以老师为中心,难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因为注重答题结果,教学上也会忽视学生过程性的学习,导致了浅阅读、浅写作的现象,而忽视过程性学习,又使同学们忽视学习关系,主次不分,无法形成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3.关注学习关系,是关注育人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否则本该育人的教育会流于说教,浮于形式。在说教的形式下,同学们无法形成内在的心理需求,因为没有在真实的关系中去体验何为育人,何为品德。

4.同侪关系是彼此有共同的发展愿望,共同的人生理想,而主动建立起来的伙伴关系,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

5.现实课堂中同学们的关系是被动的,具有竞争意识的,时刻都要想着,把对方比下去。即使课堂上让同学们合作学习,相互讨论,也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统一的正确答案,忽视了同学们的个性化。

6.同侪之间呼吁坦诚相见、肝胆相照,充满着温情和善良,同时又不是彼此应和、附和,而是以君子胸怀倾听对方、理解对方。可以说同侪关系是我们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君子素养。

7.同侪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的形式。当同学们有同样想法的时候,一定要说出自己不一样的思考;因为不一样的思考,又会促进沟通交流,寻找双方相同的点。可以说同侪学习就是同学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循环过程,有利于学习者逐渐地、深刻地理解学科思想。

同侪理念的交流

接下来是上海市江宁中学副校长张豪发言,他与大家交流了自己对同侪理念的认知过程。


1.刚接触时,因为已经有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不理解怎么又出现了“同侪学习”这个新词,特地去研究并类比了同伴、同学、同窗、同桌,感觉跟小组学习形式差不多。

2.有次我在研究一个课题,是关于语文课堂的“已变”和“将变”,发现教育改革近40年,课堂教学结果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包括不断改变的高考和中考,但课堂教学似乎还停留在原来的模式。

3.中考语文试卷做过统计,大量较为简单和客观题失分率很低,而一到作文、思辨题型,同学们就会拉开差距,可见这些分数都是平日老师不断刷题的结果,导致同学们普遍思维品质不高。

4.曾听到过一个说法“家长们交了钱把学生送到学校,怎么是让他们讨论的呢?没价值的讨论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这话说得过于绝对了,但目前在我们课堂中,低效的讨论的确比比皆是,教师的“教”也没有实质性突破。难道语文教学就是贴标签的教学,给答案的教学吗?

5.同侪学习是一种有追求的主张,这种教学主张在我看来是“同心”、“同向”、“同行”,在彼此互相信任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而形成一个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

从高中角度看同侪学习对学生的意义

而后,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级语文老师刘强以一线老师的视角,来讲讲同侪学习对学生有哪些意义。


1.从过去到现在,我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一直在提升,曾经我常跟同学们说“人文性”、“工具性”,如今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强调“综合型“、”实践性”。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那么语文课堂更应该像个活动室,而不是静态传授课程的教师。

2.在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中,总有理解文中划线句的题目。过去我们会套用答题模板,比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xxx,但如今题目已有所改变:

“文中划线句使用了比喻手法,显得生动形象,然而这句话似乎另有妙处:。”

可见这道题要考察的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句话,也让高中语文老师不能用原有的教学方法,把题目分成各种类型,再给出相应的答题策略。

3. 从出题变化可见语文学科已经把思辨性放到了重要位置,有没有一种活动可以对应语文高考改革,来帮助同学们提升思维品质呢?

4. 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有自己的观点,但通过同侪学习就能知道还有其他的观点,在彼此的碰撞中思维得到提升,思考得也会更全面。

指导学生撰写同侪论文的意义

后面,由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从解读命题作文的角度聊一聊,指导学生撰写同侪论文的意义。


1.同侪学习是从同到不同再到同的过程,整个过程是螺旋上升的形态,而第一个“同”和最后一个“同”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

2.这是一个有着同样目标的团队,但实际上是每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个性化成员。同学们的观点不但可以不同,甚至可以相左,大家又会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不断寻找依据,最终在互相指证、互相质疑的过程中,一篇论文能够越来越完善。

3.同侪学习: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遇到了与语大理的对手,对接了相辅相成的师友。

4.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生更浓。

从语文角度讲同侪学习的意义

之后,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殷寄明发言,从语文学科本身的角度来谈谈同侪学习。


1. 同侪的意义有很多,让我最直观的有两点,首先是1+1>2,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是这样的特性,比如医药类的,单独拿出来是一种药性,两种甚至多种放在一起,才会形成之前没有的药性。

2.“红楼梦”是一本名著,大家来讲讲主要人物贾宝玉的形象。如果让同学们一个挨一个的回答,那都是不完整的,每位同学的观点都有局限性;反观让三至五名同学一起讨论回答,这个答案要完善得多。

3.另一个观点就是同侪学习有助于学生性格的完善。现在担任大学导师一定要在学生的评语中写明该同学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有没有团队精神。该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的知识学术与自身性格不匹配,甚至还有停留在少儿阶段的,这会引发许多矛盾和隐患。

同侪学习与语文学科能力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后面由进华中学的老师代表宋京澳、韩敏杰与会场各路专家进行互动,他们提出了“同侪学习与语文学科能力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宋京澳老师说:在我看来同校、同班,都是很好的同侪学习的载体,引用聂剑平老师的话,同侪关系是基于相同的人生理想、共同的发展愿望彼此主动建立起来的忠实伙伴关系,更可以说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比如我们进华的娃就会努力在自招这条路上不自觉的形成同侪关系。而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同侪学习中很好的抓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小任务、小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以团体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 从考试和学习的角度理解同侪

把班级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一组的组长由老师钦定为资优生,而组员则是各层次都有,让这些孩子在平时能够团结一致为自己的小组来争取荣誉,有的擅长文科,有的擅长理科,每次测验和考试前后都会有组长语重心长慈母般的叮嘱,“这次课内的部分一定不能扣分,实词都背好了么?课外文言文也争取少扣分,说明文不要扣分哦,最多扣2分,你稍微努力一点我们就有赢的胜算了”考好之后小组成员也会分析总结。让我感动于这些孩子真的把自己的小组学习进行的有声有色,学有余力的孩子会整理出常考易错题目来给低分段的同学来做,进行批改、讲解,有些不服从管教的则会投诉到我这,进行干预,孩子们这种完全自发的、主动的、自然的学习行为是不是也会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的提升,在我的理解中是也算是简易版本的同侪学习。

2、从活动的角度理解同侪

本学期语文书第7单元为戏剧单元,第8单元为外国短篇小说选读,我们初二语文备课组把两个单元进行整合,以课本剧的形式拍成微电影,每个班级分组准备,筛选出精品,经过班级小组间的层层筛选,一班为我们呈现的是《变色龙》、2班是《威尼斯商人》,3班是《虎门销烟》四班是《二十年后》五班是《陈毅市长》6班是《我的叔叔于勒》。目前微电影全部完成拍摄,学生参与面广,辐射面大。以我班拍摄《虎门销烟》为例,讲一下学生拍摄学习的过程,其实电影我也没拍过,以往课本剧都是站在讲台上演好热热闹闹的就下去了,而这次显然不同,画面感很重要,那就发动学生,指定男女同学各一名为此次活动的筹划,落实每个细节,我提醒了他们选角、台词、服装剩下的就交给他们自己了,包括拍摄场景的选择和布置,中间遇到问题了也让他们自己解决,事实证明孩子们集思广益总会带给我惊吓和惊喜,惊吓于服装租借用光学校上学期奖励班级的人民币,惊喜于没想到娃们从万能的淘宝找来一个叫烟饼的东西,用火点燃只冒烟无明火,孩子们沾沾自喜的告诉我,我们考虑过安全因素的,校园不能有明火,烟会散掉的,这样他们真的拍出了虎门硝烟的场景,完成了虎门销烟之进华放烟的拍摄。学生们还精心制作了视频,运用视频软件进行视频的剪切、拼接以及字幕排版。我们后期一再观看,不断惊叹学生们在这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创造性。细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努力的演员,他们尽可能传神地演绎剧中人物,体悟人物的情感。这种全班通力合作、互相影响、创造价值获得成功获得喜悦的过程,也理解成一种同侪活动。

3、 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同侪

自陈校长成立A+BC课程以来,我们语文组在潘晓梅老师和郭渊民老师的带领下,可以说一路走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C课程为领头的资优生,属于同侪精进的活动参与者,A+B为蓄势待发储备能量的小伙伴。

A班以语法基础知识为专题,这是阅读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B班综合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主体和重心。

C班以阅读+写作为专题,这是阅读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A、B、C三个班级阅读的文章和题目有序列、分层次,老师会根据学生群不同的情况灵活机动的选择需要练习和讲解的篇目。这有些像高中时文、理科学生选做数学试卷上题目一样。以C班本学期作文专题教学为例,同样是以“守望”为话题的习作,有些学生,老师可能会偏向于对他们进行形式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写出平平常常的好文章;有些学生,老师又会偏重于对他们进行内容的选择,主旨的挖掘上点拨。这种“同教材,不同切入角度,不同目标”算是我们语文组本阶段一次大胆的尝试;而且这种尝试也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共同的学习气场,共同的学习氛围,层次相近有着不同目标的小伙伴这也是同侪精神进华化的一种体现呢?

“同侪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同侪的“同”并非是形式上同一,而是包罗各种形式和不同做法的“和谐共生”。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别人成功的做法,让我们自己的课堂有的放矢,更加高效。

我校韩敏杰以“同侪学习在我校——践行“A+BC”动态走班体系“为主题,介绍了我校的“A+BC”教学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水平分为A+B、C三个层次,是个体个性化和集体个性化的结合状态。自陈校长领导成立“A+BC”课程研究基地以来,我们语文组在潘晓梅老师和郭渊民老师的带领下,从最初的教学设计到最后的课堂呈现,前后经历了多次变动。从最初“牵着”学生浮光掠影地达成我们所设想的“A+BC”的宗旨的理解,到最后在师生的共鸣中更贴合陈校长的思考。“A+BC”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不断尝试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目前我校的A+BC课程从去年成立之初的预备、初一采用统一教材,到本学期两个年级都有自己独特完善的教材,已经形成了一套日益完善的体系。

针对预备和初一年级孩子年级小原因和基础薄弱的学情,预备年级的A班以语法基础知识为专题。B班在A班的基础上对语法知识进一步延申,并综合文言文阅读。C班文化、文学常识和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作为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初一年级A班以语法基础知识为专题,训练阅读中的感知能力。B班综合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重点训练阅读中的理解能力。C班以阅读+写作为专题,重点在于阅读中体会能力的培养,这是阅读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我校的C班课程主要针对自招考生进行设置。

现在我以C班课程为例来谈一谈——

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重申了遵循的原则:

1、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强调“授之以渔”。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

2、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利用新技术手段,建设开放而有活力、内容又丰富教学课堂。

还是以C班的作文教学为例:

首先,写、改、互评、赏析经典篇目、总结写作的技巧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学生畅所欲言,兴致高昂。

其次,我们利用网络给学生们积累了一些有用的素材。如:可以引用的妙语,能从中获得相关联想的阅读书目,能拿来作为导入故事或文中的材料、能发散思维的艺术作品、能思考的时事热点等。

这样学生既有了积极性,还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又了开拓了眼界和发散了思维。

让学生在互动、轻松、幽默、的学习氛围中走进每一堂课目标。教学善于从学生思维出发,跟着学生走,也让学生跟着书本走,课堂的目标就实现了。

“A+BC”动态走班体系,凝聚了陈校长和我们语文组各位同仁的匠心,也是同侪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习特长凸显,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学习。

此次教研会让全体语文教师收获颇丰!






上海民办进华中学©版权所有